成都高品質和諧宜居生活社區建設“期中考” 有哪些新變化?

原標題:成都高品質和諧宜居生活社區建設“期中考” 有哪些新變化?



本報記者吳亞飛



5月5日至6日,成都市市級領導幹部和區(市)縣“一把手”完成瞭一次“拉練”,主題是“城鄉社區發展治理”。



2017年9月,成都召開城鄉社區發展治理大會,提出建設高品質和諧宜居生活社區,實施老舊城區改造、背街小巷整治、特色街區創建、社區服務提升、平安社區創建等“五大行動”。

廢塑膠加工|廢塑膠處理工廠

時隔8個月,“城市有變化、市民有感受、社會有認同”的社區治理成效是否有所顯現?居民是否認同?從城市到鄉村,與會者既是匯報者,也是答卷人。



改變的不僅是環境還有切身感受



走進武侯區玉林街道倪傢橋社區黨群服務中心,醇厚的咖啡香撲面而來,一些好學的居民正在學習咖啡拉花。通過空間整合、功能疊加,傳統的8小時辦公場所,變成瞭社區居民全天候互動式的“傢園”。



在郫都區,以“可食地景”為載體,該區引導自治,讓居民認領土地,拆墻透綠。此外,新津縣還整合社治工作室、大群團服務站、便民服務室、綜治中心等,打造社區“一傢人服務驛站”,將便民代辦、居傢養老、社區教育等多元化服務功能合為一體。



改變的不僅是環境,還有居民的切身感受。



一場覆蓋全域的社區親民化改造,不僅留住瞭老年人的腳步,也吸引更多的年輕人紛至沓來:看書、喝咖啡之餘,華陽的年輕人加入志願服務的行列;6萬名“蓉漂”也愛上瞭他們所在的桂溪社區,因為這裡不僅有漂亮的社區公園,還可在辦公大樓裡享受到各種社區服務。



文化浸潤拓展社區內涵



是什麼讓社區一天天發生改變?用文化浸潤,讓社區在拓展內涵的同時,成為梳理城市文化、“記得住鄉愁”的載體。



玉林街道是成都街區的一塊“招牌”。玉林街道黨工委書記張瑞琴介紹,今年,玉林街道眾籌瞭天府文化年、植樹節、文旅驛站、生活博物館等,既調動瞭社會資源,也增強瞭社區居民的責任和情懷。



各具特色的文化,成就瞭多元的社區形態,也一點一滴地改變著社區。



全省首傢非物質文化遺產社區宣傳服務站落地金牛區營門口街道花照社區,國傢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楊華珍的“藏羌挑花刺繡”作品在展廳內一字排開,成為一道美麗風景線;在錦江區水井坊街道水井坊社區,“社區鄉愁故事館”引導居民籌集舊物,並通過各種活動再現“老成都記憶”,讓社區變得有溫度,也讓居民變得有溫情。

廢棄物處理|廢棄物濾網處理

百花齊放的塑膠熱融押出發展模式,還為社區帶來瞭新的消費體驗。



青羊區少城街道寬巷子社區充分發揮鄰近寬窄巷子的地緣優勢,培育社區特色商業品牌。支磯石街、泡桐樹街等7條街道圍繞“少城國際文創矽谷”整體功能定位,通過業態調整、場景打造、氛圍營造等,正成為成都的“網紅街道”。



“多辦民生小事,多積尺寸之功,現代城市發展,不以發展速度和宏大論英雄,而以宜居性和人文尺度論成敗。”成都市委主要領導強調,城市管理者要充分思考投入與產出、需求與供給、自身特征與競爭優勢,創造市民需要的“理想城市”,創造城市發展的新“黃金時代”。
arrow
arrow

    brh979vb3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